技術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生化試劑應用常見問題的探討
生化試劑應用常見問題的探討
更新時間:2011-11-26   點擊次數:2409次


一:試劑空白
試劑空白吸光度是反映試劑質量的指標之一。每種試劑都有一定的空白吸光度範圍,試劑空白吸光度的改變往往提示該試劑的變質;如利用Trinder反應為(wei) 原理的檢測試劑會(hui) 因含酚類物質被氧化為(wei) 醌而變為(wei) 紅色。堿性磷酸酶、r一穀氨酰轉肽酶、澱粉酶等檢測試劑會(hui) 因基質分解出硝基酚或酚基苯胺而變黃。有些試劑久置後變渾濁。這些情況均可使空白吸光度升高。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等負反應,在放置過程中其試劑空白吸光度會(hui) 因NADH自行氧化為(wei) NAD+而下降。原則上,吸光度上升的反應,其試劑空白吸光度越低越好,不能超過一個(ge) 高限;相反,吸光度下降的反應,其試劑空白吸光度不能低於(yu) 一個(ge) 低限。因此,試劑空白吸光度限值,常作為(wei) 程序參數輸入儀(yi) 器,如經核查超限,儀(yi) 器會(hui) 自動報警,提示更換試劑。需要指出的是,還原型輔酶I(或II)等投料量不足或劣質的原料,往往需要加大用量,才使“表觀”吸光度上升,湊合過試劑空白核對的“關(guan) ”,其後果為(wei) 如下情況:
1、線性範圍變窄現象:高值測不高。原因:試劑時有效成分投料量不足;試劑成份穩定性較差。
2、靈敏度變低現象:酶促反應速度曲線斜率下降,測定結果有嚴(yan) 重係統誤差。原因:試劑底物濃度不足。
3、低值偏高 現象:試劑空白的變化曲線(吸光度VS時間)明顯波動。原因:試劑自身不穩定,自行分解;工具酶純度不夠,雜酶含量超限,導致幹擾作用。
二:樣品信息
樣品的溶血、脂血、黃疸等會(hui) 對測定結果產(chan) 生非化學反應的幹擾。因此,應根據溶血、脂濁、黃疸的光譜吸收特性,采用雙波長或多波長的檢測模式,並在結果計算中扣除因溶血、脂血、黃疸引起的影響,減少幹擾程度。
三:測定範圍
每種待測物都有一個(ge) 可測定的濃度或活性範圍,樣品結果若超過此範圍,分析儀(yi) 將顯示結果超過範圍的提示。表示試劑已經變質,應更換合格試劑。
四:底物耗盡
使用連續監測法、兩(liang) 點法測定酶活性時,若酶活性非常高,底物接近被耗盡,吸光度上升或下降會(hui) 超過某一吸光度變化範圍,監測期的吸光度將偏離線性,使測定結果不可靠。
五:酶的預活化
測定血清中的某些酶,如CK,離體(ti) (采血)後很容易失活。失活的原因是酶活性中心的活性基因巰基(一SH)被氧化造成的。隻有通過適當的還原作用才能重新激活。如CK—NAC試劑盒即含有CK活化劑,名為(wei) N一乙酰半胱氨酸。實驗研究證明,NAC對血清中已失活的CK活化過程約需180 S。這就是CK測定為(wei) 什麽(me) 要延遲時間較長的理論依據。在AST,ALT采用IFCC推薦方法測定時需要磷酸吡哆醛預活化。需要強調:含有活化劑的生化試劑,其測定酶活性的結果要高些。
六:校準與(yu) 結果溯源性
酶的校正:要滿足在同一方法學、同一測定條件、與(yu) 理論計算的FACTOR值差異不大,沒有發現有明顯影響因素,方可進行校正。
檢驗結果溯源性,得建立一個(ge) 可靠的參考係統作為(wei) 準確性基礎,然後將準確性轉移到常規方法測定中去,使常規方法測定結果可溯源到參考係統所提供的準確性基礎上來。在實現溯源性目標過程中,永遠以患者新鮮標本為(wei) 實驗對象,以方法學對比試驗方法為(wei) 驗證手段。方法學對比試驗常采用回歸方程進行統計分析,假如斜率接近1,截距較小,這意味著實驗室常規方法對標本測定結果和溯源目標參考係統對標本檢測結果非常接近。
臨(lin) 床化學中參考標準(二級標準)要有通用性,但提供的校準液並非通用的,隻適用於(yu) 某一特定的分析係統。
校準液標示值往往是按其基質偏差修正的,所以標示值並非實際值。校準液、質控血清通常是經過處理的混合人或動物血清,這種製備物在特定分析係統中往往與(yu) 人新鮮血清反應性不同而產(chan) 生基質偏差。如總膽固醇測定基質效應研究指出:校準液酶法測定回收結果偏低可達5%~7%。
七:試劑抗幹擾作用的合理性有些液體(ti) 雙試劑,其實質並不真正具備抗幹擾的能力而隻是解決(jue) 了試劑的液體(ti) 化和穩定性問題。如,ALT試劑盒中,NADH在pH7.5~7.8水溶液中極不穩定,在pH>8.7時才能穩定保存。因此,為(wei) 了保證試劑穩定性,液體(ti) 雙試劑的R1需要維持pH>8.7,但此時LDH活性大大下降,就失去消除內(nei) 源性丙酮酸的功能,隻有加入試劑R2後,反應混合液的pH下降至LDHzui適pH,在經過延遲時間60 S後,才能消除內(nei) 源性丙酮酸的幹擾。再如,Tfinder反應中抗Vc幹擾問題:由於(yu) 維生素c易氧化,樣品中Vc會(hui) 競爭(zheng) 反應生成的過氧化氫,而產(chan) 生負幹擾。因此,在試劑R1中加入抗壞血酸氧化酶,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有很大的意義(yi) 。因為(wei) Vc幹擾必須同時具備二個(ge) 條件:a)Vc攝入量較多;b)采血後立即測定。實驗表明離體(ti) 血清中Vc在90 min後會(hui) 全部被氧化。又如,使用胺類新色原。a)分子共軛結構特性使得靈敏度提高,相應可以減少樣本用量,zui終能有效地降低幹擾物的量.b)使生成胺類色素原zui大吸收峰由500~520 nm移至550 nm以上,以避開黃疸、溶血幹擾。如:亞(ya) 鐵氰化鉀一H 0 ,能有效避免黃疸幹擾的理論依據是亞(ya) 鐵氰化鉀與(yu) H。0。親(qin) 和力遠遠大於(yu) 膽紅素。甘油三酯測定,有人主張選用雙試劑方法消除內(nei) 源性甘油,這個(ge) 方法是可行的,但忽視了一個(ge) 化學平衡理論。因為(wei) 所有的酯在水溶液中都不是簡單地以酯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水解與(yu) 酯化相平衡的形式存在。在一個(ge) 平衡體(ti) 係中,如果去除遊離甘油,這個(ge) 平衡就向生成甘油方向移動,甘油三酯就會(hui) 重新水解,生成新的甘油,達到新的平衡,因此樣品與(yu) R1試劑孵育時間越長,測得甘油三酯值就越低。甘油三酯測定,不僅(jin) 要去除遊離甘油,而且還要克服樣本含量真實性發生的變化,試劑中必須加入甘油激酶,並且延遲時間要標準化。所以,一些試驗項目在消除內(nei) 源性物質幹擾的同時,會(hui) 帶來樣品含量真實性的變化。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