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li) 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蝙蝠腺病毒
BtAdV-TJM感染蝙蝠細胞係的轉錄譜做了係統的分析,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蝙蝠腺病毒複製過程中病
毒基因表達的動態分布。結果發表在2013年第1期Journal of Virology上。
腺病毒廣泛存在於(yu) 脊椎動物包括人和非人類靈長動物,能引起人呼吸道和腸道疾病。由於(yu) 其良好的
免疫原性,腺病毒被開發為(wei) 疫苗和基因治療的載體(ti) 。但由於(yu) 人體(ti) 已有腺病毒的感染限製了人類腺病
毒作為(wei) 基因載體(ti) 的廣泛應用。因此,需要開發其它動物腺病毒作為(wei) 新型載體(ti) 。
該課題組前期用蝙蝠原代細胞分離到一株新型蝙蝠腺病毒(BtAdV-TJM)(Li et al., JVI, 2010
)。本研究利用蝙蝠腺病毒感染大衛鼠耳蝠細胞係,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病毒及宿主細胞的轉錄
組進行係統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感染時間的增加,蝙蝠腺病毒在蝙蝠細胞中轉錄複製加快,在感
染後18h達到。和人腺病毒感染類似,蝙蝠腺病毒複製分為(wei) 明顯早,中,晚期三個(ge) 階段。早期
基因主要編碼和宿主相互作用的一些蛋白,中期基因編碼主要編碼與(yu) 自身複製相關(guan) 的蛋白,晚期基
因編碼病毒裝配和結構蛋白。RT-PCR確認有7個(ge) 蝙蝠腺病毒基因轉錄複製不同於(yu) 人腺病毒。這預示
著,蝙蝠腺病毒的轉錄複製機製可能與(yu) 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來源的腺病毒不同。同時,該研究對病毒
感染後宿主細胞上調及下調基因進行功能分類,主要分為(wei) 細胞免疫反應、轉錄、翻譯、細胞複製及
修複等,其中有79個(ge) 宿主免疫基因在病毒感染後發生明顯上調。上述研究結果為(wei) 蝙蝠腺病毒載體(ti) 的
開發和蝙蝠免疫係統抗病毒免疫反應的研究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