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我*智能化高程度礦用救生艙研製成功
我*智能化高程度礦用救生艙研製成功
更新時間:2013-05-23   點擊次數:1615次


        無任何外界的支持,10名工人在一個(ge) 長10米、寬1.5米、高1.85米的鋼式箱體(ti) 裏安全度過了106個(ge) 小時。日前,由山東(dong) 正昌煤礦機械有限公司與(yu)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聯合研製的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獲得成功。這是我國*智能化、信息化程度zui高的礦用救生艙。
 在煤礦井下發生意外事故時,該艙可為(wei) 無法及時撤離的礦工提供安全密閉的避難空間,並通過艙內(nei) 監測設備,引導外界救援。據公司董事長趙炳昌介紹,這台救生艙具備安全防護、氧氣供給保障、有害氣體(ti) 去除、環境監測、通訊、照明、人員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zui大的亮點是救生艙係統信息可與(yu) 煤礦自動化管理係統實現無縫聯接,實現煤礦安全保障係統的整體(ti) 性管理、動態性遠程監控及安全性控製,大大提高救生艙整體(ti) 的安全保障能力。
  該救生艙配有非電力洗氣裝置及一鍵式開關(guan) ,可在15秒內(nei) 啟動,以高壓空氣作為(wei) 動力源快速洗滌過渡艙內(nei) 有毒有害氣體(ti) 。同時通過供給係統保證艙內(nei) 溫度不高於(yu) 33℃±2℃,氧氣濃度在18.5%—23.0%之間。此外,艙內(nei) 配備的食物和水為(wei) 避難人員提供了生存基本條件。
  據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傳(chuan) 感網絡中心主任李學恩介紹,該救生艙集成監測控製係統,*煤礦井下礦用可移動救生艙與(yu) 應用領域的國內(nei) 外空白,為(wei) 我國實現煤礦井下救援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與(yu) 網絡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10年,國家安監總局和國家煤監局要求全國煤礦建立完善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等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以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我國現有煤礦井2萬(wan) 座,如每個(ge) 礦井的需求按平均15台救生艙計算,僅(jin) 煤礦的市場需求量將超過30萬(wan) 台。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