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高鬆院士:在化學的天空中自由探索
高鬆院士:在化學的天空中自由探索
更新時間:2013-06-05   點擊次數:1124次



          高鬆今年44歲,很年輕,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中國zui悠久的化學院的院長,不過他的身上卻沒有絲(si) 毫威嚴(yan) 。

 
“我的經曆簡單而平淡。”
 
這是高鬆說話的風格,簡練得近乎白描。直到采訪結束的時候,我才理解他接受采訪時說的*句話的含義。一個個問題過去之後,采訪之初預期的精彩故事並沒有出現。zui後才發現,“簡單平淡”四個字用在他身上確實是蠻貼切的。
 
采訪結束了,我已經自然而然地稱他為高老師,忘記了他的院士頭銜。
 
《哥德巴赫猜想》的啟蒙
 
談起啟蒙自己踏上科學研究之路的契機時,高鬆提到了一首詩和一篇報告文學。
 
30年前,高鬆在安徽泗縣中學上初二,當時,葉帥的《攻關》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和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成為激勵高鬆熱愛科學、刻苦學習的重要精神食糧。
 
一首詩或是一篇報告文學對於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究竟有多大影響,今天的人們或許難以想象,但毋庸置疑,少年高鬆在那個時候已經隱約感受到科學研究的神聖崇高。
 
關於陳景潤、楊樂和張廣厚等科學家的故事讓高鬆心馳神往。他逐漸開始接觸一些國內外科學家的傳記和科學史方麵的書籍。上了大學,他常從北大圖書館裏借閱《愛因斯坦文集》、《玻爾研究所的早年歲月》這類著作。
 
科學大師們究竟給了他多少能量,無從得知,但從此他開始逐漸步入科學研究的殿堂。
 
大學本科階段,高鬆已經在化學家徐光憲領導的課題組做論文。免試推薦研究生後,他開始參與北大稀土研究中心稀土萃取分離技術仿真模擬程序的優化設計和工業實踐。後來,相關工作在徐光憲、李標國、嚴純華等老師的領導下取得理論和工藝技術方麵的重大突破。
 
碩士論文做完後,高鬆發現自己的興趣更偏向化學基礎理論方麵,便寫信向徐光憲說明,得到了徐光憲的鼓勵和支持。此後,高鬆在徐光憲院士和黎樂民院士的指導下開始多核稀土簇合物與分子磁性方麵的研究,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1995年,高鬆以洪堡學者的身份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作訪問研究。在德國的一年多時間,他沉浸在圖書館的文獻中,盡情地作研究,同時也接觸了一些歐美的學者,並參加歐共體分子磁性重點項目的年度學術交流會,對分子磁性領域的進展有了更全麵的了解,眼界也更為開闊了。
 
1997年,高鬆回國正趕上“211工程”啟動,購買了一台國內還較少見的低溫磁測量儀器。有了這件科研“利器”,高鬆十分投入,在實驗室裏放了一張行軍床,與小組成員一起不分晝夜輪流進行實驗觀測,記錄分子磁性的變化。
 
正是通過這種苦行僧式的實驗研究,高鬆的小組觀察到了分子固體中依賴外磁場的磁馳豫現象,這後來成為他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一部分。
 
高鬆的實驗室是一個開放實驗室。自從有了這件實驗儀器後,全國很多人請他幫忙測試和分析樣品,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他總是盡力滿足,廣結善緣。他對此有自己的說法:這會使自己有機會接觸各種類型的樣品,結交一批合作者,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某種程度上也推動自身的進步。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