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紫外光源功率較低,笨重且昂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更加智能化的方法來高密紫外光源,而且耗能更少,在信息存儲(chu) 、顯微儀(yi) 器和化學分析方麵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該研究發表在出版的《光學快遞》上。
研究人員改進了一種光學共振器,能將廉價(jia) 的電信紅外光變成高能紫外激光束。該共振器是一種毫米級的铌酸鋰回音廊式共振器,內(nei) 部製作成精密的結構並經過拋光使其表麵變得極為(wei) 光滑,當輸入光束通過內(nei) 部的共振線路後,就會(hui) 獲得能量。
研究人員解釋說,新型共振器是一種4倍頻的激光發生器,能連續發射紫外光。在實驗中,他們(men) 驅動電信紅外光束與(yu) 共振器結合,通過一個(ge) 鑽石棱鏡能產(chan) 生紫外、可見、近紅外和紅外四種光譜,並可通過多模光纖收集。
“如果把激光從(cong) 綠變藍,它的效率就會(hui) 下降,要是變成紫外激光就更困難。這一法則zui先由愛因斯坦提出來,用以解釋為(wei) 何綠色激光指示器中包含的不全是綠色激光,它其實是把一種紅色激光的波長一分為(wei) 二變成了綠色激光。”領導該研究的密歇根大學電力工程與(yu) 計算機科學係副教授莫納·加洛希說,“我們(men) 優(you) 化了光學共振器的結構,能在更寬光波範圍獲得更多能量,用小功率的紅外光製出了低成本而且波長可調的紫外光源。”
加洛希還指出,紫外光源在化學探測、高清醫學成像、高精集成線路印刷以及擴展計算機內(nei) 存方麵有廣泛應用。但目標波長越短,生成激光就越困難,效率也會(hui) 更低。倍頻轉化就像把一個(ge) 喇叭的音量調高,得到一種新頻率的聲音。新技術驅動光束通過非線性介質,能生成光分支並使其加倍,獲得的紫外光頻率和能量是原來輸入光束的4倍,波長是原來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