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正在為(wei) 太陽能電池性質的改進鋪平道路。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碳納米管薄膜可以用來替換太陽能電池中通常使用的兩(liang) 層物質,而讓人驚訝的是,要讓碳納米管薄膜勝任這一位置,必須向其中添加一些“缺陷”。新的研究結果有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表現。相關(guan) 論文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太陽能電池中有一類名為(wei)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它們(men) 內(nei) 部有一層透明且可導電的氧化物薄膜。此外,染料敏化電池內(nei) 部還有一層單獨的鉑薄膜,作為(wei) 加速相關(guan) 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不過,這兩(liang) 種材料目前都存在不足之處。氧化物薄膜不易應用於(yu) 柔軟易彎曲變形的材料,它們(men) 在剛性的耐熱襯底(比如玻璃)上的表現更好。氧化物的這一約束會(hui) 增加成本並限製太陽能電池產(chan) 品的種類。而對於(yu) 鉑膜來說,它需要昂貴的設備。
在研究中,美國聖塔菲研究所的Jessika Trancik、密歇根州立大學的Scott Calabrese Barton以及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James Hone等人決(jue) 定利用碳納米管來一種單層薄膜,它能夠同時起到氧化物和鉑薄膜的功能。為(wei) 了實現這一目標,碳納米管薄膜必須具有三種特性:透明、導電以及催化活性。
普通的碳納米管在這三方麵都差強人意。要顯著改善其中之一,則往往會(hui) 犧牲掉其他二者。比如,碳納米管薄膜如果厚一些則會(hui) 成為(wei) 更好的催化劑,但透明度就會(hui) 較差。
此前有理論表明,如果材料中有微小的缺陷,為(wei) 化學反應物提供附著位置,那麽(me) 就有可能起到更好的催化效果。因此,研究人員嚐試著將碳納米管暴露在臭氧中,後者能增加其粗糙性。他們(men) 發現,對於(yu) 很薄的碳納米管膜而言,增加缺陷會(hui) 使其催化能力提升10倍多。
為(wei) 了解決(jue) 透明度和導電性的平衡問題,研究人員對碳納米管底層采用了另一個(ge) 小技巧——創造更長的碳納米管,這樣可以同時提升薄膜的導電性和透明度。
新的方法或許同樣可以利用於(yu) 燃料電池或蓄電池中。Trancik表示,“這項研究是一個(ge) 範例,利用材料的納米結構處理——在微小尺度上改變缺陷密度和納米管長度,來轉變材料各種特性的製衡,並讓某種特定材料擁有更好的表現。以先進的方式創造廉價(jia) 的材料對於(yu) 實現低碳排放和低能耗技術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