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研究所17日發表新聞公報說,通過對大氣紅外光譜測量值的分析,該所科學家確認了過氧化氯在極地大氣臭氧層損耗中所起的關(guan) 鍵作用。這一研究反駁了美國科學家前些年對於(yu) 極地臭氧層損耗理論的質疑。
公報說,多年來,大多數科學家都讚同這樣的理論,即人類活動排放的氟氯烴及其在大氣中化學反應的產(chan) 物過氧化氯破壞極地臭氧層,這一理論已經成為(wei) 環保條約的基礎。這些條約的實施已使大氣中氯含量開始緩慢下降,因而對臭氧層的威脅有所減輕。
根據有關(guan) 理論,極地冬季日出後,過氧化氯經短波長的陽光照射,會(hui) 迅速分解出氯原子並快速摧毀臭氧。過氧化氯受陽光照射後分解的速率決(jue) 定了臭氧層受損的程度。
然而,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弗朗西斯·波普等科學家於(yu) 2007年對這一理論提出質疑。他們(men) 通過實驗室測量得到的過氧化氯受陽光照射而分解的速率,比其他研究得出的結果要低得多。美方研究人員認為(wei) ,過氧化氯受光照分解的速率不夠快,不足以維持大氣中氯原子的濃度而造成臭氧空洞。這一研究曾在學術界引起巨大爭(zheng) 議。
卡爾斯魯厄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熱氣球搭載紅外線光譜儀(yi) ,測量了斯堪的納維亞(ya) 半島北部地區20公裏以上的大氣層。該所研究人員韋策爾說,測量得出的大氣中氯化合物的數據“清楚地反駁了美國科學家的質疑",並再次證實過氧化氯在極地大氣臭氧層損耗中起關(guan) 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