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酶免疫測定結果的影響因素
酶免疫測定結果的影響因素
更新時間:2015-03-02   點擊次數:1207次

酶免疫測定結果的影響因素

包括標本溶血、標本被細菌汙染、標本貯存時間過長和標本凝固不全等。

1.標本溶血 要注意避免出現嚴(yan) 重溶血。血紅蛋白中含有血紅素基團,其有類似過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HRP為(wei) 標記酶的ELISA測定中,如血清標本中血紅蛋白濃度較高,則其就很容易在溫育過程中吸附於(yu) 固相,從(cong) 而與(yu) 後麵加入的HRP底物反應顯色。

2.標本被細菌汙染 樣本的采集及血清分離中要注意盡量避免細菌汙染,一則細菌的生長,其所分泌的一些酶可能會(hui) 對抗原抗體(ti) 等蛋白產(chan) 生分解作用;二則一些細菌的內(nei) 源性酶如大腸杆菌的p—半乳糖苷酶本身會(hui) 對用相應酶作標記的測定方法產(chan) 生非特異性幹擾。

3.標本貯存時間過長 標本在2~8~C下保存時間過長,IgG可聚合成多聚體(ti) ,在間接法ELISA測定中會(hui) 導致本底過深、甚至造成假陽性。血清標本如是以無菌操作分離,則可以在2~8~C下保存1周,如為(wei) 有菌操作,則建議冷凍保存。樣本的長時間保存,應在一70~C以下。

4.標本凝固不全 血液采集後,如收集管中無促凝劑和抗凝劑,則血液通常在半小時後開始凝固,18~24h*凝固。日常檢驗中,常在血液還未開始凝固時即離心分離血清,此時因血液沒有*凝固,離出的“血清"並非為(wei) *的血清,其中仍殘留部分纖維蛋白原,如將其加入微孔中,在ELISA測定過程中仍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纖維蛋白塊,易造成假陽性結果。因此,血液標本采集後,應使其充分凝固後再分離血清,或標本采集時用帶分離膠的采血管或於(yu) 采血管中加入適當的促凝劑。

5.冷凍保存標本避免反複凍融 冷凍保存的血清標本須注意避免因停電等造成的反複凍融。標本的反複凍融所產(chan) 生的機械剪切力將對標本中的蛋白等分子產(chan) 生破壞作用,從(cong) 而引起假陰性結果。此外,凍融標本的混勻亦應注意,不要進行劇烈振蕩,反複顛倒混勻即可。此外,標本在保存中如出現細菌汙染所致的渾濁或絮狀物時,應離心沉澱後取上清檢測。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