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誌賀氏菌生物學性狀
誌賀氏菌生物學性狀
更新時間:2015-09-02   點擊次數:1281次

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yu) 染色

大小為(wei) 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革蘭(lan) 氏陰性杆菌。

(二)培養(yang) 特性

    為(wei) 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yang) 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杆菌選擇性培養(yang) 基上形成無色菌落。

(三)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chan) 酸不產(chan) 氣。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氫,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作為(wei) 碳源。宋內(nei) 氏誌賀氏菌能遲緩發酵乳糖(37℃3~4天)。

(四)抗原構造與(yu) 分類

    有K和O抗原而無H。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ti) 表麵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yi) ,但可阻止O抗原與(yu) 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O抗原分為(wei) 群特異性抗原和型特異性抗原,前者常在幾種近似的菌種間出現;型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高,用物區別菌型。

(1)A群:又稱痢疾誌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誌賀氏痢疾杆菌。不發酵甘露醇。有12個(ge) 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wei) 三個(ge) 亞(ya) 型。

(2)B群:又稱福氏誌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杆菌。發酵甘露醇。有15個(ge) 血清型(含亞(ya) 型及變種),抗原構造複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型抗原的不同,分為(wei) 6型,又根據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wei) 亞(ya) 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僅(jin) 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誌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杆菌。發酵甘露醇,有18個(ge) 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nei) 氏誌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nei) 氏痢疾杆菌。發酵甘露醇,並遲緩發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隻有一個(ge) 血清型。有兩(liang) 個(ge) 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wei) S型,Ⅱ相為(wei) R型。

    根據誌賀氏菌的菌型分布調查,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為(wei) 主,其中以又2a亞(ya) 型、3型多見;其次為(wei) 宋內(nei) 氏菌;誌賀氏菌與(yu) 鮑氏菌則較少見。了解菌群分布與(yu) 菌型變遷情況,對製備菌苗,預防菌痢具有重大意義(yi) 。

(五)抵抗力

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杆菌為(wei) 弱。對酸敏感,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內(nei) 氏菌zui強,福氏菌次之,誌賀氏菌zui弱。一般56~60℃經10分鍾即被殺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塊中存活96天,蠅腸內(nei) 可存活9~10天,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碳酸15~30分鍾死亡。

(六)變異

1.S-R型變異:宋內(nei) 氏痢疾杆菌易為(wei) R型。當菌落變異時,常伴有生化反應、構造和致病性的改變。

2.耐藥性變異:由於(yu) 廣泛使抗生素,誌賀氏菌的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給防治工作帶來多困難。

3.營養(yang) 缺陷型變異:南斯拉夫Mel(1963年)*的依賴鏈黴素的誌賀氏菌株(依鏈株,Sd),作為(wei) 口服菌苗可預防誌賀氏菌痢疾。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