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er) 敗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兒(er) 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及產(chan) 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發病率約占活產(chan) 嬰的1-10%,出生體(ti) 重越輕,發病率越高。根據國內(nei) 近年報告其病死率在早產(chan) 兒(er) 高達30%,足月兒(er) 為(wei) 11.3-19.2%。因症狀隱匿而無特異性,早期診斷常有困難,必須提高警惕,及時作出診斷並作*的治療。
一、病因
(一)新生兒(er) 免疫特點:病原菌入血是否引起敗血症,除受病原菌種類及毒力影響外,還與(yu) 新生兒(er) 自身的免疫特點有關(guan) 。
1.非特異性免疫 新生兒(er) 皮膚角化層和層薄嫩,膠原纖維排列疏鬆,機械阻擋病原菌入侵的外部屏障易受損傷(shang) ;臍部未愈合又為(wei) 病原菌提供了直接入侵的門戶。粘膜通透性高,纖毛、腺體(ti) 細胞及其分泌物等構成的粘膜屏障功能不足,新生兒(er) 血中中性粒細胞儲(chu) 備不足,吸附、吞噬並殺滅病原菌的能力差,尤其是早產(chan) 兒(er) 、極低出生體(ti) 重兒(er) 或有缺氧、酸中毒存在時更明顯。新生兒(er) 補體(ti) 成分及體(ti) 液中的各種酶都明顯低於(yu) 成人,C3僅(jin) 為(wei) 成人的60%,且補體(ti) 活力下低下,不能有效地協助殺死病原菌。所以,入血的細菌易於(yu) 繁殖播散發展為(wei) 敗血症。
2.特異性免疫功能 新生兒(er) 已具備基本的免疫功能。正常兒(er) 在宮內(nei) 未能接觸各種病原菌的抗原物質,生後5-10天未致敏的T細胞不能充分發揮特異性細胞免疫作用且反應速度緩慢、產(chan) 生各種淋巴因子和幹擾素的量不足,加之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shang) 細胞功能差,故新生兒(er) 細胞免疫功能較成人差。母親(qin) 血中IgM不能通過胎盤傳(chuan) 給胎兒(er) ,而IgM是抗革蘭(lan) 氏陰性(G-)杆菌的主要抗體(ti) ,故新生兒(er) 易發生G-杆菌感染,尤其是大腸杆菌敗血症。新生兒(er) 血中IgA不足,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近年來研究發現,IgG亞(ya) 類結構和功能異常IgG亞(ya) 類比例失衡也容易發生某些感染。例如,母血中IgG降低,新生兒(er) 則易患B族鏈球菌(GBS)感染。
(二)病原菌:早發型多於(yu) 生後12-48小時發病,較少見,病情危重,係宮內(nei) 或分娩時感染所致。國內(nei) 以G-杆菌多見,尤其以大腸杆菌zui常見,GBS在國外多見,但在我國很少。晚發型於(yu) 出生3天後發病,係產(chan) 後感染所致。在我國以G+球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占優(you) 勢,可在新生兒(er) 室爆發流行。有報告綠膿杆菌僅(jin) 次於(yu) 金黃色葡萄球菌,鼠傷(shang) 寒杆菌在我國也很常見,亦可於(yu) 新生兒(er) 室爆發流行。此外,表皮葡萄球菌日益增多,厭氧菌及機會(hui) 菌感染也應注意。
(三)感染途徑
1.宮內(nei) 感染:母親(qin) 孕期有感染(如敗血症等)時,細菌可經胎盤血行感染胎兒(er) 。
2.產(chan) 時感染:產(chan) 程延長、難產(chan) 、胎膜早破時,細菌可由產(chan) 道上行進入羊膜腔,胎兒(er) 可因吸入或吞下汙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進一部發展成為(wei) 敗血症。也可因消毒不嚴(yan) 、助產(chan) 不當、複蘇損傷(shang) 等使細菌直接從(cong) 皮膚、粘膜破損處進入血中。
3.產(chan) 後感染:zui常見,細菌可從(cong) 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徑侵入血循環,臍部是細菌zui易侵入的門戶。